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、博士生导师周敏教授,受邀参加了央视新闻频道两会特别节目《两会你我他》新闻直播。围绕当日话题“文化传承与创新”,周敏教授在央视新闻直播间针对“文化”一词多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的这一重要现象、新兴热词“新质生产力”与“文化”间的关系、“‘网红城市’如何掌握流量密码,让热度持续”这一充满现实意义的问题,分享了自己的见解,从学术的视角结合实际,为观众答疑解惑。
首先,针对“文化”一词多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的这一重要现象,周敏教授强调这是因为文化太重要了,文化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,是人民的精神家园。对此,她解释道,文化不仅传承了民族的历史经验和智慧,共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还能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。同时,文化产业如旅游、影视、音乐等,都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。除此之外,文化也是国家之间交流和理解的重要工具,文化吸引力能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,不同的文化交流和碰撞能够激发新的思想,发展新的技术,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可以引领人们创造新的文明成果。简言之,文化如空气,阳光和水,虽然看似无形,却是国家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。
面对近期的新兴热词“新质生产力”与“文化”间的关系这一热门话题,周敏教授站稳历史视角,给出了自己的分析,她认为,文化的创造性带来了力量,这能够进一步促进新质生产力。她表示,首先,中国文化传统中就包含了科技创新的元素,四大发明就是非常好的例子;进入现代文明后,中华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拥抱科技创新;2024年的两会,“人工智能+”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全民上下鼓励创新的文化是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土壤。其次,周敏教授还提到,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生产者——人,中国文化向来重视教育,教育强国、科技强国、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,都需要有尊师重道的文化底色作为支撑。
面对“‘网红城市’如何掌握流量密码,让热度持续”这一充满现实意义的问题时,周敏教授结合自身体会,分享了自己的看法,她提到,文旅消费新“热点”如何持续,并转化为产业和经济发展的“热量”,是很多城市面临的长期考题,需要去探索、去思考,去寻找答案。周敏教授建议,文旅业从“网红”到“长红”,从“流量”到“留量”,要想接住“泼天富贵”,要修炼好内功。那么内功是什么呢?周敏教授解答道:例如有无跟得上的配套设施、干净的景区环境和游客的接待能力?有无干货满满的文旅消费调查,甚至满意度调查?有无协调好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对资源的差异需求?有无根据前期的调查结果提前布局新业态?有无能力为来往多次的消费者提供新体验、打造新亮点等等。周敏教授总结强调,“网红城市”要从千城一面,到一城千面,唯有创新之路可走。
在观看了几则文化相关的新闻故事后,主持人何岩柯分享了自己的感受,他说道:“文化是那只看不见的手,但它特别有力量,它能推动创新、推动消费,又能连接中国人共同的情绪和感受。”基于此,周敏教授同样分享了自己的深刻体会,她认为,这就是文化的魅力。周敏教授表示,如新闻故事中谈到的地标、符号、建筑和城市一般,若这些符号是静态的话,那么文化就是把这些符号串联起来的无形力量,用老百姓的话说,文化就是我们的“活法”(生活方式)、“想法”(价值观念),和“做法”(思维方式)。周敏教授邀请大家试想,我们是不是也很好奇在中国另外一个城市中生活的人们,好奇他们的活法、想法和做法与我们城市的人有什么不同?她提到,好奇与不确定性的促使是文旅的底色,正是这种好奇心促使我们进行文化旅游、文化创作、文化表达和文化交流,有吸引力的文化是可以共情的文化。最后,周敏教授还提到,文化在传承中也在不断创新,如何提炼出中国当代精神的文化符号和产品,是我们当下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。
随着今日《两会你我他》新闻直播特别节目的圆满落幕,周敏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和独特的分析视角,为观众分享了她对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”的独到见解。正如周敏教授所强调的,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,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,在传承中,我们尊重历史、珍视传统,延续文化的民族精髓;在创新中,我们更要敢于突破、勇于探索,焕发文化的时代活力,实现我国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,源远流长,永远热辣滚烫的美好期望。
原文链接: